【青年报】DI上海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落幕 42支参赛队晋级中国区总决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1-20

   2013年11月18日·A04-05

 

   “哦也!”“是我们!”“我们赢了!”……为期两天的2013-2014DI上海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昨天下午在上海市延安实验初级中落幕。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夏科家,长宁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章卫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平,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周亚军等出席闭幕式。42支参赛队晋级下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区总决赛。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赛场]

    唯一的大学生队昨天上午亮相 

    本届上海DI赛的一大亮点——首支大学生团队昨天上午终于亮相赛场,作为年龄最长的一支参赛队,他们有着怎样的奇思妙想,其表现备受期待。青年报记者注意到,队长的许多小伙伴也特地赶来现场为之加油鼓劲。

    去年高三错过首届DI

    本报曾在今年11月8日刊发报道《大一女生建上海首支DI大学生队》,介绍了一个名叫丁轶凡的“90后”上海女生因去年高三错过首届DI,为弥补内心遗憾而在今年自己组队参赛的故事。

    纽约国际网上导航自动化专业的大一新生丁轶凡从小喜欢动手、对科创着迷,成长过程中也有着丰富的科创参赛经验。然而,组建队伍远比想象中艰难,从一个原本的受训者,到现在变成了一个训练者,从选拔队员,训练即兴题,到创作剧本、增加表演,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多。

    好在大家凭着对一致目标的追求,都咬牙坚持下来。“女生主要负责剧本编写类,男生负责技术支持类,彼此互补。”丁轶凡这样给队伍分配任务。

    “准备工作也并不轻松,买材料、做布景、编故事,测试技术方法,都需要大把的时间,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各方面的知识交融,并注意与题目严丝合缝。我们一边完成任务,一边还穿插了一个探讨人类梦境形成原因的剧情表演。”丁轶凡说道。

    为了帮丁轶凡打气加油,曾同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光启创新基地参加类似创新思维训练的王也和游逸雯昨天也特地赶到赛场。这两位同学如今是南洋中学高三学子,去年曾随基地出征DI美国全球赛。“明年此时,我们应该进入大学了,不是在参加DI赛,就该在做DI志愿者哦。”对DI怀着深厚感情的两位如是期许。

    现场意外让队员深有体会

    今年,这支大学生队参加的是DI技术类题“深物洞掘”,根据要求,团队需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侦测物件藏匿地点的设备,利用团队设计制作的设备再将该物件移出藏匿地点,此外,还要将该物件移出并通过终点线。

    现场,参赛团队还要准备16个容器,10个物件,但物件究竟是放在哪个容器里则是现场根据抽签决定的,而且,在计时开始之前,封闭容器内的物件的位置不可以被人的任何感知方式所发觉,一旦违规将得到0分。

    对于这样一道题,大学生团队果然早已跳出了“用磁力的方法探测容器中含铁物件”的“定势思维”,他们组装了一个含有电机控制开关的探测装备,运用重力探测、水车原理、杠杆原理和干簧管通电原理,最终探测出“隐匿”在容器里的乒乓球。

    可是,现场负责探测部分的一名男生还是在过程中遇见了突发事件——探测设备发现容器内的目标物件,但是其中3个乒乓球并没有如期掉落,这名男生只好手动让小球从容器中掉落……最终,探测得分,移出物件部分却被判有所失误。

    虽获第一名但队长坦言要反思

    “今天的比赛虽然只有我们一个大学队,但还是很紧张,希望能有的效果很多都来不及去准备和实施,即时挑战的动手题都没有训练过,对于队员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发挥得确实不够理想。虽然平时一直在讲长期题的注意事项,但还都是理论层面。”赛后,丁轶凡这样评价此行的表现。

    丁轶凡坦言,在比赛中,还有部分队员突然忘词,这让她有些着急,设备虽然在学校测试过几次,但是到比赛场上仍然有些故障,探测的精度有待提高,剧本的内容也要再继续充实……这次在大学组别“深物洞掘”中摘得第一名,显然是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却也让团队看到了更多改进空间。“12月份的全国赛上,看我们更加成熟的表现吧。”丁轶凡给团队这样打气。

    希望更多大学生加入

    虽然比赛中出现了各种状况,但丁轶凡对第一次以大学生队身份组队参赛还是感触良多。“这非常值得。让过去没有这类科创比赛经历的小伙伴也都来现场感受一下比赛的氛围,让团队知道,现场的很多突发状况也许平时台下训练100次也遇见不上,但如何临场去破解,这需要磨砺和应变。”

    不过,就一支大学生队参赛显然让这个女生觉得很不过瘾,“组建DI大学生队,我觉得很开心也很自豪,希望能够带个好头,做个好的榜样,让更多的大学组队来比试,在这样的参赛过程中,启发我们的创意性思维,收获更多的技能和欢乐。”

    这与DI上海组委会的设想不谋而合,随着DI项目的发展,明年将争取在更多高校层面进行宣传,欢迎更多的大学生也能认识DI,参与DI。

    [颁奖]

    计分规则鼓励创意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昨天下午2点30分,2013-2014DI上海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完美谢幕。在“深物洞掘”、“极限绝境”、“艺术家作”、“尖峰时刻”四大挑战里,共有38支队伍获得各项比赛冠亚季军。另外,比赛还颁布了“达芬奇奖”、“文艺复兴奖”等特别奖项。这些队伍将代表上海参加12月的全国DI总决赛。

    在短短两天的比赛中,135支覆盖全市大、中、小学的参赛队伍以动手动脑、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用创意回应对挑战题的思考与破解。

    本报前天在现场报道过的“选手的创意裁判都没想到”参赛团队——上师大附属卢湾实验小学1队,最终毫无悬念地摘得“深物洞掘”小学组的桂冠。在该比赛中,团队需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侦测物件藏匿地点的设备,利用团队设计制作的设备再将该物件移出藏匿地点。对于这样一道题,比较常规的方法是用磁力探测容器中含铁物件,但来自上师大附属卢湾小学的7名小朋友,因在比赛中运用到了声光电磁金属温控仪等6种探测工具,而惊艳赛场,比赛结束后,连裁判都怀着好奇打听用的是什么方法。

    根据计分规则,在容器内所放物件种类越多,所用探测方法越多,那么,得分就会越高。赛事中,有的团队,全程只用一种探测方法,解题虽没错,但创意分显然不会太高。毕竟,赛的本来就是探索无限可能的过程。正如DI的logo设计,一个正方形右上角加一个圆圈,寓意教会学生们从盒子里跳出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谈收益]

    收获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大中队长“炼成记”

    作为老牌参赛队,愚园路第一小学参赛热情不减,今年组建了两支队伍,其中不少是去年参加过的学生。在带队老师顾沁华的眼里,这是因为大家在这样的赛事中尝到了甜头,开拓了思维,提高了动手与合作能力。

    顾沁华记得,全球赛赛完回沪到期末考试只有一周时间,让家长和老师都刮目相看的是,大多数参赛同学的考试成绩不降反升。“这不排除这些孩子本身就很聪明,但更多的可能是他们经历了赛事,整体方面都有所提升,大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为赛事忙活,而功课又不能落下,因此,在时间的分配和做事的主动性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素质锻炼和提升方面,得到了学生自身和家长的极大肯定。于是,今年学校招生组队,还引来了一些家长“求关照”的电话和小纸条,这和过去希望孩子更多将精力一心扑在学习上是截然不同的。

    今年学校的大队长中队长选举中,老DI队的不少队员都竞选成功,学生们告诉青年报记者,这或多或少与在DI的历练分不开。

    砍价功夫也了得

    向明中学是今年首次加入DI赛事的“新兵”,但学校里,开展类似的思维创新、科创类活动则一直有着优良传统。带队老师李剑说,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有创意有判断性的思维,培养研究和提问的技巧,培养团队合作、互相帮助,以及领导力,因此,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参加这类活动可以说是多多益善。

    此次向明DI队队长、高二学生傅赟说,在组装道具时,实际的呈现永远不可能是“纸上谈兵”时那样,所以,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去改进问题,解决问题。“比赛过程其实也充满着乐趣和生活技能的获得,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时刻都是紧张和压力啦。”傅赟说起让大家最感有趣的事——大家的讨价还价水平扶摇直上,以后运用到生活上,自己也能在长辈面前小露一手!

    DI有严格的资金限制,于是,队员们在采购材料和工具时都做了不少功课。“买五金要去北京路,买颜料要去文具市场,找准地方,货比三家一个也不能少。”傅赟介绍说,最厉害的是一次买布料,队员们硬是从160元/米砍到了40元/米!

    [很感动]

    多给孩子们一些掌声

    DI是一个注重过程的教育,通过一个快乐的过程学习,让孩子们轻松地到达目的地。也因此,DI要每一位领队和裁判员都成为“赞美者”!无论学生的创意如何都不能给予否定,因为那是他的独家创意,要多给予鼓励,孩子们才能更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让愚园路第一小学DI队队长杨致远开心的是,在准备团队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可以自由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老师也一直鼓励大家并且尊重大家的创意,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碰到问题就只会请求老师的支援,根据老师的办法按部就班。

    记者注意到,在结构类挑战题“尖峰时刻”中担任裁判长的仓铁肩都会带领所有的裁判及助理集体给比赛者赛前、赛后各一次掌声。正如DI所传颂的那样,孩子们在过程中积累成长成才的经验,我们也在过程中享受着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任何时候,赞赏,应该是DI整个过程的核心。

     [有遗憾]

    老师的影子能不能看不见

    与国内其他青少年比赛不同的是,在DI上海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赛前,所有学生都签署了一份《独立宣言》,并宣誓:“所有创意来自我们自己,不受成人干涉。”

    DI上海组委会表示,签署《独立宣言》体现了对孩子原创性的保护及独立精神的培养,家长和教师只能给孩子解释规则,而不能做任何引导和暗示,以此保证所有创意和解决方案未接受来自教师或家长的指导。

    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科技类题“极限绝境”裁判长汪旦琦说,关键是要让学生在DI中体现自主参与性和创造性,但有的时候老师习惯性包办事务的特性还是时不时就会显露出来。

    比如,根据规则,赛前,参赛团队要递交材料表、说明表,但许多是由老师代劳完成。再者,在技术类题“深物洞掘”中,记者就亲眼目睹了某小学队在赛场出现小车故障后而完全不懂问题解决,因为缺乏现场应变,小朋友只能束手无策。

    汪旦琦也说,这样的比赛,应该只有队员与领队的关系,而不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领队只当一个服务员的角色就好,老师的影子就不要看见了。

    DI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肖力也一直强调,孩子参赛,成人的介入绝对不是好办法,“我们只有相信孩子,放心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受用终身的技能!”

    “裁判都没想到的创意”无悬 念摘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