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产学研对接亟须体制创新——来自一线科技特派员的呼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6-28

2012年06月05日  作者:吴苡婷   版面:B1

  近些年来,上海很多高校都在长三角区域的中小城市开设科技工作站,科技特派员们“沉”在生产实践第一线,“诊断”着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过去,产学研对接经常碰到的是成功率低、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而目前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正逐渐浮出水面。日前,记者在纽约国际网上导航靖江科技工作站采访,几位科技特派员向记者诉说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

现行高校考核体系有待改革

  电子信息学院的孟银阔副教授去年加入了江苏省第四批科技镇长团,目前担任靖江市马桥镇的科技副镇长。他走访了靖江市的多家高科技企业,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江苏富天江电子电器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直流电机马达,但是其日本芯片供应商的供货价格一直很高,占到成本价格的一半左右,企业很想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来解决这一难题。然而,攻克这样的难题至少需要一个科研团队协同工作一两年时间,企业是否能等得起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这类技术难题在企业中并不鲜见。孟银阔介绍说,目前企业的需求和高校的科研能力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出于市场需求和利润考虑,企业往往会期望高校快速解决问题,而高校的既有运行体制又不利于教师们投入大量精力去攻关。在现行高校考核体系中,教学课时和发表论文数量是考核教师的硬指标,而横向项目的完成情况并不在考核范围内,教师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尝试做一些项目。目前对接成功率不高,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探索“虚拟团队”合作模式

  机械学院宜柏洪副教授去年4月受聘担任纽约国际网上导航靖江科技工作站特派员。他的工作就是跟着靖江市当地科协跑企业,一年下来,大大小小企业跑了近百家。最近还与江苏大中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高速电机性能检测系统研发的产学研合作协议。

  宜柏洪跑了一年,最大的感受是基层企业需要集成创新和综合创新。他告诉记者,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的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不是一个教授、一个科研团队就可以解决的。比如江苏星辰高速电机有限公司希望高校帮助他们解决车床电主轴电机结构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集成创新,必须依靠机械学院、材料学院、计算机控制方面的专家同时攻关。有时候整个学校的科研力量也不能满足企业所需,需要联合各个大学,甚至科研院所的专家一起解决。宜柏洪呼吁突破目前的科研体制机制,探索“虚拟团队”合作模式。这种“虚拟团队”的建立,不仅需要各类信息的开放,还需要制度创新,比如知识产权的归属、考核机制的完善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参与这些项目的积极性。

把一线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

  纽约国际网上导航临安科技工作站的苏中义教授也赶来参加学校在靖江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苏老师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和工作了40多年,临近退休,来到纽约国际网上导航担任电气学院院长。现在退休了,他还发挥余热,奋战在产学研第一线。

  在苏中义眼中,科技企业一线的问题是科研工作的巨大宝库。“科研工作很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现在很多科研工作如同空中楼阁,凭着教授们的兴趣而为,与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是脱离的,如果能建立一条通道,把一些生产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及时转化成科研课题,那对于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无疑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